潑糞哥事件


我觀察最近很多政治和社會新聞的發展有著很雷同的模式。故事總開始於一個魯莽不妥協的舉動,並且自得意滿的舉動,接著是群情激憤,人肉漫罵極盡羞辱之能事,伴隨著當事人狡辯否詔,然後是犯錯的人屈辱的道歉與外界或高層的斷尾,加害人反成受害者,最後媒體又開始檢討高層外界的不當處理。馬總統、劉憶如、葉少爺、到潑糞哥,每一次的事件有著一樣的

為什麼我們的社會容許這樣的 loop?
為什麼我們已經感受不到平和的交流,總是一開始姿態高不可攀,沒有商量不求理解與對話,直接硬上;
要媒體爆出來才知道舉動不見容於社會?而鄉民的反擊也是直接最高級,
我們總是想要一個quick fix,一個立竿見影的結果,我們看到的就是一種粗率、極端而劇烈的反應。
但是真正的目的有達到嗎?


當我看到唐湘龍的文章,確實已經是這段時間出現的文字中最平和的,
但是那句"我看了你們的報導。才高三,卻滿18歲,書鐵定唸得不好。連「強恕」都唸不好。"
書念得好不好,跟做事情作得對不對,沒有直接的關聯。
特別是當我們把尺度放到個人品格的層面上。
當然我知道這篇文章的基調就是在強恕上去發揮,
但是拿書念得好不好,拿學校作文章,
不是也透露著一種傲慢與歧視? 


潑糞哥的行為是錯的,但是為什麼沒有人去問問他們為什麼這樣想
特別這不是一個單純的惡作劇,他們在影片裡說的他們在執行任務,
這表示他們是有一種信念的,這樣的信念是怎麼來的?
一古腦指責家庭,指責學校,
那麼我們的社會呢? 自以為反映民意的媒體們呢? 
我們用強烈的言語暴力去對付做錯事的人、對付霸凌的人
是否暗示著只要有充分的理由,就可以用強硬的手段對付別人
可以壓力大到逼著父母讓他們演出下跪戲碼。
那麼具有"任務"的他們,也只是做同樣的事情? 


用歧視去對抗歧視,永遠也不可能消彌歧視,只是造成更多的屈辱與怨懟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