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的未來大歷史》(The Future of War: A History)
勞倫斯・弗德里曼的這本書的書名非常有意思,延續著他最有名的著作戰略大歷史(Strategy: A History)的格式,但是把未來與歷史兩個極端放在一起,就顯得頗有兩極歸一的味道,比起《戰略大歷史》的書名多些趣味。而這本書的主體戰爭,也恰恰充滿了極端的兩極性,它既是人類歷史中帶來最多苦難,最殘酷的活動,卻也是歷史與文學中最被歌頌最高貴的德行。
這部戰爭未來大歷史並不是戰爭史,而是一本關於人們如何看待戰爭,如何預測戰爭的歷史,可以說是一本從1871年至今戰爭理論與國際關係理論的文獻回顧,這本書不僅僅關注軍人與政客,也不僅僅只是象牙塔裡的理論學者,更旁徵博引,引用了大量軍事與科幻小說,如HG威爾斯,湯姆克蘭西等人的小說,也討論了經典的越戰電影越戰獵鹿人、金甲部隊與現代啟示錄。某種意義來說,這本書就是一整本事後諸葛,比如說大家總是說第一次世界大戰對於歐洲人帶來了巨大的文化衝擊,彷彿當時的歐洲人不曾設想到大戰的發生,甚至以為當時的歐洲人嚮往和平。事實上,歐洲人在一戰前一直在討論戰爭,設想戰爭,準備戰爭(童子軍的創設便是備戰的產物),甚至歡迎戰爭(開戰之初,各國青年踴躍參軍)。一戰真正給歐洲人帶來衝擊的是前所未有的壕溝戰。戰前有許多精英在設想各種新武器如何影響戰爭,但是都設想這些新武器將能夠在戰爭一開始就重創敵人,加速戰爭的結束,唯有波蘭正職銀行家的業餘軍事家布洛赫鑽研工業時代的軍事,得出當時發明的新武器如機槍火炮等有利於防守,將導致戰線固化,卻被當時的騎兵將領們嘲笑。
戰爭從來不是戰爭本身,因此這本書裡討論的並不僅是如同總體戰、核威脅、現實主義、游擊戰、反游擊,反恐戰爭,資訊戰,混合戰略,也花了很多篇章討論戰爭的反面和平,同時也破解各種迷思,例如民主國家從不對民主國家發動戰爭,或是民主選舉是結束內戰的最好方法。這本書也可以說是對於福山的歷史的終結以及平克的內在天使的強力回應。福山的歷史的終結認為冷戰的結束宣告了西方制度的優越性,以後已經沒有任何其他制度能夠與之擬,人類的未來就是當時社會的無限延伸,所以稱為歷史的終結。但是之後的三十年已經證明了福山對於西方體制主宰世界的猜想完全錯誤。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面對世界各地的種種衝突內戰種族滅絕,西方國家的回應遲疑軟弱,世界變得更加混亂棘手,在此過程中更大幅消耗了自身的實力與影響力。平克的著作承襲著啟蒙運動的進步主義傳統,論證二十世紀以降的人類社會雖然有著令人驚恐的兩次世界大戰以及無數的種族屠殺,但是整體上來人類社會的趨向是越來越和平。但是平克所引用的數據飽受批評,其結論並沒有經過統計的檢驗,而數據本身的收集過程也是大有問題。而單純以戰死人數來判斷戰爭的慘酷與否,也忽略了戰爭對社會所帶來的損害遠遠不僅僅只是戰死者的數字(光這個數字要如何定義也有很多機巧),戰爭本身就是巨大的消耗,更不用說房舍建築的損害,耕作生產的停滯,傷殘以及連帶造成的家庭負擔,行政體系崩潰造成的這種災難,以及這幾年成為歐洲巨大負擔的難民。
誠然,從十九世紀末開始,人類社會對於消彌戰爭試圖做出了無數的努力。1899年,在俄國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倡議之下,邀請歐洲各國代表在荷蘭海牙招開了國際和平會議;而後1904年,在美國老羅斯福總統的邀請之下,在海牙舉行了第二次和平會議。其所達成的共識-海牙公約是整個人類社會試圖對於戰爭進行規範化的開始,加上二戰後的日內瓦公約,構成了當前戰爭法的基礎。二戰之後,核子彈的發明完全改變了戰略格局也改變了人類社會。以往的戰爭雖然恐懼殘酷,美蘇之間潛在的核戰爭卻能瞬間毀滅整個人類文明。整個冷戰時期都籠罩在核毀滅的陰影之下,也讓反戰和平運動推升到新的高度,最終促成了美蘇限制核武協定。而精準武器的發展也給人們帶來了減少戰爭傷亡的期待。但是,從海牙公約至今,雖然取得了很多了不起的成果,但是事實上,這些公約的前提依然是「不影響戰爭進展效率」,而雖然約束了戰爭中的殘酷行為,依然無法阻止戰爭的發生。讓戰爭消失依然是一條漫長艱辛的道路。
回到戰爭,這本書從1871年的普法戰爭開始是有深意的。毫無疑問,普法戰爭改變了整個歐洲乃至於世界的格局,而且普魯士軍隊在戰爭中的表現也堪稱優秀,但是以這本書討論的層次來說,普法戰爭或許可以說是最後一場完美的典型戰爭,一場由專業的軍隊所進行的短期國家對國家的戰爭。這是從希臘羅馬以降西方文明對於戰爭的想像,是所有政客將領甚至文化精英在籌劃構思戰爭時的藍圖。為了在這樣的戰爭型態中獲得勝利,就必須要比對手更早動員,發動先制攻擊,二次大戰的德國與偷襲珍珠港的日本都是基於這樣的思維發動戰爭。但是武裝衝突的型態早已改變,游擊戰,維和行動,反恐行動讓長期備戰國家之間戰鬥的軍隊難以應付。
一直到1993年的波灣戰爭,這樣的的典型戰爭總算再度揚眉吐氣。當時的美國參謀長聯席會主席鮑威爾將軍對於軍隊的使用非常謹慎,只有符合典型戰爭型態時才用兵,將美軍強大的戰鬥力充分發揮,成就了1993年波灣戰爭驚人的戰果,也推動了所謂的軍事事務革命。軍事事務革命於是被當成了二十一世紀初期軍事的黃金標準。2003年,美國出兵攻打伊拉克。時任國防部長的倫斯斐便是軍事事務革命的忠實信徒。他要求美國陸軍也必須按照軍事事務革命的原則規劃戰略,結果演變成了長達 10 年的漫長戰爭。美國在伊拉克的失敗不僅僅是因為對於科技的過度信任,其根本的原因,依然是試圖將典型戰爭的模式套用在已然複雜多樣的武裝衝突型態所導致的惡果。而這其實是二十世紀以降,列強在全球武裝衝突中屢屢吃鱉,空有超強的科技與戰鬥力,在戰鬥中往往有著絕佳的傷亡比,但是整個戰略上卻總是無法取得成果的主要原因。西方的格言:「如果你手上有一把錘子,所有的東西看起來都像是釘子。」或許對戰爭的未來而言,最大的問題依然是把一切的重點放在如何在國與國之間典型戰爭進行先制攻擊。
或許是老生常談的廢話,人類是愛想像的生物,但是卻必須對於這些推測預言保持著的謹謹懷疑的態度,隨時修正。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