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坦戰爭(1) -背景


在《最後的蘇格蘭王》中扮演暴君阿敏的惠特克

烏干達這個東非的小國除了國中地理課本之外,對於台灣人來說,能記得的大概只有電影《最後的蘇格蘭王》裡的殘酷卻又富有魅力的獨裁暴君阿敏。除此之外,我們對這個國家沒有什麼印象。《最後的蘇格蘭王》電影最後,男主角加瑞根的黑人同伴想要讓男主角跟著以色列人離來,要他把阿敏的暴行公諸於西方世界,彷彿如此,就會有白人騎士降臨黑非洲,將邪惡的阿敏制服,拯救盧安達人民於水火。

可惜現實的西方國家對於阿敏的倒台沒有什麼實質貢獻,把阿敏趕下台的卻是道道地地的非洲人,可惜在當時不僅不被視為英雄舉動,還被當成是侵略者。這場打倒暴君阿敏的戰爭,就是1978年發生在烏干達與坦尚尼亞之間的烏坦戰爭。

烏干達與坦尚尼亞的關係本來相當緊密。地理上來說,烏干達、坦尚尼亞與肯亞共同圍繞著維多利亞湖,而身處內陸的烏干達必須要借道肯亞或是坦尚尼亞才能出海。歷史上來說,烏干達在十九世紀是英國的殖民地,坦尚尼亞則是德屬東非的一部分。一次大戰之後,坦尚尼亞由英國託管,從此兩個地區都在英國掌控。在二戰後,英國果斷執行去殖民化運動。烏干達與坦尚尼亞分別在1962年與1964年獨立並且建立共和國,也都成為大英國協的成員國。獨立之後的坦尚尼亞總統尼雷爾與烏干達總統奧博特之間的私人關係也相當好。

兩國之間的關係在1971年阿敏政變之後迅速惡化。政變之後,奧博特與兩萬烏干達人逃亡到坦尚尼亞。阿敏儘管在剛上台時得到了人民的崇拜與支持,但是到了一年之後的1972年,他漸漸無法掌控他所創造的烏干達情勢,而他又不斷地製造新的問題。以色列在1960年代跟烏干達的關係相當不錯,烏干達經由以色列購買許多飛機武器,也得到以色列的技術援助。但是阿敏在試圖向以色列採購F4幽靈式戰鬥機被拒絕後,大肆發表反猶言論;接著搞起反英排亞運動,把烏干達境內4萬亞洲人通通趕走,其中主要大英帝國時期到烏干達工作的印度、巴基斯坦以及孟加拉人,並且把烏干達的英籍公司國有化。得罪了西方的阿敏自然得要尋求新的靠山,身為烏干達北方少數民族卡夸族穆斯林的他開始跟沙烏地阿拉伯結交,並且跟利比亞的獨裁者格達費親善。格達費給阿敏提供了大量援助,作為回報,阿敏在國際上成為反以色列的強力發言人。這時阿敏跟他身邊的將領就曾提出想要藉由侵略坦尚尼亞來取得出海港口的計畫,但是這只是紙上談兵。

讓兩國關係更糟的是尼雷爾對奧博特等反阿敏勢力或明或暗的資助。尼雷爾不僅始終不承認阿敏執政的合法性,更默許奧伯特在坦尚尼亞建立反阿敏的游擊隊基地。早在19718月,在政變發生不到半年,奧博特便計畫由坦尚尼亞與蘇丹兩路進軍烏干達,但是這個計畫被英國與以色列獲知而作罷。

1972年時,奧博特策劃了一場斬首行動,他計畫派遣一支部隊從空中突襲首都坎培拉附近的恩德培國際機場,目標是摧毀停駐在當地的米格機,並且進軍坎培拉;然後另外一支部隊從烏坦邊境出發。

這場行動完全失敗了。奧博特的手下偷了一架東非航空的DC9,但是準備載運游擊隊的時候,訓練不足的駕駛在降落時讓機輪爆胎,飛機無法起飛。突擊坎培拉的計畫只能放棄。另一支從邊境出發的反抗軍雖然進入烏干達,但是也被烏干達軍隊擊敗。


烏坦之間的局勢變得非常緊張,索馬利亞總統巴雷出面調停,在索馬利亞的首都摩加迪休簽訂了和平協議,雙方在邊境設下18公里的非軍事區,並且禁止仇視的宣傳以及資助反政府組織。這場可能的戰爭就此暫且避免。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