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屠呦呦得獎的感想(一)

屠呦呦以發現治療瘧疾的青蒿素獲得了諾貝爾生理醫學獎,成為了中國本土諾貝爾獎第一人,或許也正如屠呦呦自己的得獎受訪所說,有一些意外,但也不是很意外。

不過她畢竟是中國第一位女性諾貝爾獎得主,加上她獨特的經歷,確實引起很多關注,或許可以分成三個部分來談,第一個是屠呦呦是否有資格得獎;以及一個三無教授拿到諾貝爾獎而引起中國學界對於科學制度的反省,尤其是關於院士制度;第三個,或許也是最重要也最複雜的,青蒿素的獲獎是否表示諾貝爾認可中醫。

青蒿素作為目前治療瘧疾最有效的藥物之一,拯救了數百萬人的生命,當然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現在的諾貝爾獎科學獎項被認為是科學研究的最高榮譽,絕大多數都是頒發給基礎研究的頂尖學者,但是考校諾貝爾設立諾貝爾獎時的遺囑:" 領域作出最重要發現或發明的人。" 諾貝爾獎不僅僅重視學術上的突破,更看重對於人類的貢獻,以這樣的角度來說,青蒿素的研究當然有資格得獎。

那麼接下來的問題則是屠呦呦是否是青蒿素研究中最有貢獻的一個人。青蒿素的研究是屬於在文革期間的523項目,這是中共的國家級計畫。因為國家機密,因為當時中國與其他國家的專利智產權的脫節,更因為中國當時集體重於個人的氛圍下,個人的貢獻極難歸屬。北京大學生科院前院長饒毅在2011年對此所進行的科學史研究-中藥的科學研究豐碑或許是其中對此研究最詳實客觀的一篇文章,很值得參考。

我在此引用它的結論:
"如果屠呦呦和張亭棟獲得了中國的廣泛認可、甚至世界的肯定,我們希望,中國大眾不能簡單地英雄崇拜,更不應該否認其他人的工作。在青蒿素發現過程中,很 多人參與並作出重要貢獻,包括“523任務”組織者,也包括雲南的羅澤淵,山東的魏振興,廣東的李國橋,北京的李鵬飛、梁麗,上海的吳照華、周維善和吳毓林等。屠呦呦研究小組的鐘裕蓉、余亞綱、倪慕雲也有重要貢獻。解放軍戰士、農民是早期臨床療效的志願者,而那時志願的程序不同於現在。 
最重要的是,這些藥物救了成千上萬人的生命,我們應該推崇他們的工作、肯定他們的成就。科學,有著客觀的標準,通過爭論可以將我們帶近真理。"

依照饒毅先生的結論,我們可以說,如果要從523項目中挑出一個具有代表性的科學家,屠呦呦應該是當之無愧,但是同樣地很多科學家也作出了重要的貢獻。但是這也絕非中國特例。當代的科學研究(尤其是生醫研究),每一個突破都是很多不同的實驗室無數科學家努力的結果,要推出一到三個科學家涵蓋整著領域的研究是非常困難的,諾貝爾獎也並非沒有爭議,在非常熱門的領域如這次化學獎所頒給的DNA修補機制,被認為也有資格得到諾貝爾獎認可的遺珠就不只三個了。

屠呦呦獲獎在中國所引起的另外一個議論,是在於屠呦呦是"三無教授",沒有博士學位、沒有海外留學或研究經驗、沒有兩院院士。其實屠呦呦出身背景讓我想起另外一位女性諾貝爾獎得主1988年的生理醫學獎得主格特魯德·B·埃利恩(Gertrude Belle Elion),埃利恩也是一位三無教授,一輩子在藥廠工作,也是以研發了新藥獲得了諾貝爾獎。在拿諾貝爾獎的時候也沒有美國國家科學院或是藝術與科學院的院士,不過在得到諾貝爾獎之後的一年,也順利得到了兩院院士,也得到了美國國家科學獎章。

院士畢竟是互選的,除了科學成就,往往也有著人和的問題。這是在任何一個國家都一樣的。中國的中科院以往確實有著其他外界因素,例如院士雖然是互選,但是候選人卻可以由正局級以上的官員推薦。但是目前的規定已經修改成和其他大部分國家的科學院一樣了。

院士的選舉其實反映了整個社會的價值觀,也反映了賽局搏弈,也反映了學界對於研究領域的遠見與偏見。屠呦呦確實也可以拿埃利恩的例子作為對照,屠呦呦確實在基礎科學的研究上並沒有提出驚人的創建,青蒿素在醫學應用非常有效,但是它抑制瘧原蟲的機制依然不清楚。如果純以科學貢獻來說,屠呦呦確實在當選與不當選的邊緣。台灣清華大學生科院的前院長張子文先生發明了第一個過敏抗體藥物Xolair,但是也很可惜地兩次參選院士都落選。

不過或許屠呦呦自己的話是對此最好的解答:" 我是搞醫藥衛生的,就為了人類健康服務,最後藥做出來了,就是一個挺欣慰的事。"

參考文獻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