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觀

在倫敦的一位朋友克雷格大人寫了一篇精彩的文章-為什麼要有國際觀,讓我心有所感,也來狗尾續貂,記錄一下我的心得。
為什麼要有國際觀
1. 地球對於現代人來說,就是一個運作的完整系統。我們常常形容目光短淺、不關心外界的人井底之蛙,但是為甚麼井底之蛙要關心井外的世界? 終其一生,除了每天升起落下的日月星辰,偶爾落下的雨水,井外的世界對他有甚麼影響? 若是你是井底的一隻小魚,你又何需要花費心神擔心井外的世界,你最需要關心的是從哪裡找有機殘渣餵飽自己,以及躲避那隻隨時伸長舌頭吞掉你的井底之蛙。思考是需要能量的,也需要腦力的。把注意力集中在不需要的地方就是一種浪費,更有可能忽略了立即的危險招來殺生之禍。

可是貿易與科技把整個地球聯在一起,不管你喜歡不喜歡,在地球另一個角落發生的事情很有可能對我們造成影響。比方說,如果你不了解德國的再生能源政策,你很難理解台灣的太陽能產業怎麼發展起來,也很難理解台灣太陽能產業將來可能的前景與危機。

2. 知道這個世界上有跟你完全不一樣的人,住在不一樣的地理環境,吃的不一樣穿的不一樣,更重要的他們乘載著不同的歷史與傳統,有著不同的世界觀與價值觀。

誠然在現在全球化及社會高度分工的社會裡,不同國家的人之間的差異往往比不上基於不同階級、職業或是愛好的差異。就拿我自己來說,作為一個死阿宅一個生物學家一個永和人,我跟任何其他永和人的相似程度其實不高,卻跟一個美國geek或是法國生物學家之間有更多的相似之處。但是同一個國家的人的思維多樣性往往隱藏在大同小異的服裝與生活習慣中,難以被觀察到。可是當你面對世界的其他人群,這些差異往往比較容易察覺,而當你理解到這個世界上的人事物是那樣的不同,或許就能以更寬廣的視野去理解跟自己不同的人,不僅在不同國家,也包含自己身邊的人。

3. 理解到"借鏡,觀照的終究還是自己" "他山之石不是總是可以為錯"。雖然很多議題上台灣可以參考其他國家的做法,但是既然不同的國家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地理環境不同的歷史過往,他們的成功做法未必能夠直接套用在台灣面臨的難題上。

關於如何增加國際觀,克雷格大人已經說了很多了,我只想說一點,那就是這個世界不是只有一種聲音,台灣所說的國際觀,通常都只不過是昂格魯薩克森資本主義觀點,但是世界上還有很多不同的聲音。總歸而言,談到國際觀,真正最重要的就是理解這個世界上有很多不同的人、不同的立場與觀點,國際關係也就是這些立場的衝突與和解。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