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克力情緣 (Mary and Max)


在飛機上看了這部動畫,很喜歡。


這部2009動畫巧克力情緣(Mary and Max)是澳洲導演Adam Elliot所製作的黏土動畫。黏土動畫能夠呈現獨特的3D質感而自成流派,但是在電腦動畫技術成熟的現代,卻不免有所侷限。電腦動畫不僅在3D效果上已經可以跟黏土動畫給人一樣甚至更好的真實感,也能產生更多的特效,甚至比起耗時費工的黏土動畫,電腦動畫的成本可能更便宜了。黏土動畫成了一種古風,但是依然有不少愛上黏土動畫的藝術家持續不懈地創作了很多傑出的作品。巧克力情緣正是一部善用黏土動畫特色的作品,它無意與黏土動畫的天生缺陷硬幹,反而順著它,安撫它,發揮它的獨特魅力。儘管是部小品,卻依然費時五年才得以完成。

故事開始於1976年,住在澳洲小城芒特韋佛利(Mount Waverley)的八歲小女孩Mary Daisy Dinkle的額頭上有著大便色的胎記與如同大雨過後泥濘顏色的眼珠,她活著並不太快樂,陪伴她的是她的寵物公雞與她自己做的Noblets玩偶。Noblets是她最喜歡的電視卡通。在遙遠的美國紐約也有一個熱愛Noblets的人,Max Jerry Horowitz,44歲,過重、內向、害羞、有著甘草和舊書的氣味,和他的寵物幾隻以物理學家命名的蝸牛、一隻世代繼承亨利這個名字的金魚、一隻鸚鵡還有一隻瞎了一隻眼的貓住在一起。有一天,Mary在郵局裡等待老媽借信封的時候突發奇想,決定從郵局的全球通訊簿裡找一個美國人,寫信問問他,美國的嬰兒是怎麼生出來的,順便附上澳洲的巧克力棒(這大概也是為什麼中文片名要取巧克力情緣的原因)。於是這兩個本來毫無關連的人就因此被牽在了一起,成了朋友。

故事其實是相當陰鬱的,兩個人的生活都充滿了困難挫折,而動畫的色調也反映了這點,總是因案低沉的,在澳洲的故事多少還有些色彩,到紐約時,就幾乎是黑白的了,只有少數的物件是刻意上了鮮豔的顏色,例如Max的舌頭,Mary送他的絨球,巧克力奶昔以及Max永遠不解的紅唇。

動畫裡是很少對話的,故事就在兩個人互相往來的書信中展開,這固然是避過黏土動畫很難進行快速移動的藏拙之舉,但是卻也非常貼合於劇情的推陳。這也意味著感情的呈現仰賴旁白與獨白,負責旁白的是澳洲演員Barry Humphries,負責Mary配音的是澳洲童星Bethany Whitmore與澳洲女星Toni Collette,幫Max配音的則是我最喜歡的男演員Philip Seymour Hoffman。他們的表現都非常傑出,少了他們的聲音,整部動畫就會失去情感。


或許整個電影最令人動容的就是Max這個飽受折磨的靈魂,他是一個憂鬱的亞斯伯格症患者,他飽覽群書,卻被整個社會當成弱智;他總是為這個虛偽的社會感到憤怒;他無法感知別人的感情,小時候他畫了一本"臉書",見到了人臉上的表情得要翻著書上畫著的表情對照才能知道對方生氣與否。他老是按照字面去理解文義;他總是無法理解自己的情緒也無法表達;他想要哭但卻怎樣也給不出眼淚,於是小Mary就寄了一罐自己的眼淚給他,他用滴管把淚滴在臉上,他的腦裡卻在笑,這是最美的禮物。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