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台女愛白男?跨國戀情的多種可能" 台灣女孩愛白男?跨國戀情的真面目!
雖然我在上一篇文章中支持海苔熊的觀點
但是在這一系列關於異國戀情的討論中,我無法認同他的觀點。
最重要的是,我覺得他並沒有嚴肅地處理這個議題。
我覺得這個題目要梳理清楚,夠做好幾篇論文了...
基於這個議題的敏感性,我必須在我提出的看法之前,先做出幾點聲明。
(1)任何一個戀情都應該被尊重與祝福的,對於任何戀情與婚姻或是其中的交往對象使用不雅或是歧視性的形容都該要被譴責。
(2)這個議題,如同很多的道德論述,是一種gut feeling。對於道德論述,往往都是在潛意識中先有了定論,然後邏輯思考再來找理由。身為一個死阿宅,我不能排除我的論述是已有定見。
(3)一個現象的存在與這個現象在道德上正確與否,並不相關。
---------------------------------------------------------------------------------------------------------------------------------
先說兩個跟這個議題相關的故事吧
在1919年代,德國正面臨著建國以來最悲慘的年代,第一次世界大戰戰敗,同盟國軍隊佔領萊茵河地區,裡面包含了英國、法國、比利時與美國軍隊。但是挑動德國人敏感神經的,卻是法國的法屬西非值民地(現塞內加爾)軍團,在德國謠傳著這些非洲士兵凌辱德國女性的傳言,甚至被稱為黑色恥辱(Die schwarze Schande)。在1920年代在德國約有100-200名的德非混血,這些小朋友都被認為是因為黑色恥辱的產物。
但是事實卻與此印象完全相反,這些小朋友無一例外地是德國非洲殖民地的冒險者與當地非洲女性所生下的。
第二個故事是,在1920-30年代,德國有一個週報,特喜歡報外國人引誘德國女性的小故事,內容之露骨幾乎可比色情小說。這些報導產生了極大的迴響,這份週報就是先鋒者週報( Der Stürmer),也就是納粹的主要宣傳刊物。
這兩個事件都在德國種族主義/反猶主義興起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由此我們可以看出(1)對於這種傳言的刻版印象是可能存在的,而且可能跟真實有著非常大的差距。(2)這種本國女性被異族引誘的故事/新聞確實撥動男性的敏感神經,而往往成為種族主義激化對立的工具。當然我不是說,台灣這波風潮會導致如同納粹般的排外,事實上以台灣人對洋人矮三級的態度(不分男女),根本不可能對外國人怎麼樣的。我舉這兩個事實想要說明的是,這是一個應當要嚴肅探究的課題。這個刻版印象是否與反映出事實值得探究,而不管刻版印象與事實一致還是不同,這個現象本身都是有趣且具研究價值的。
---------------------------------------------------------------------------------------------------------------------------------
回到議題本身。我們用經典的科學研究方法來看這個問題
一、觀察:
在很多新聞上報導台灣女生比較喜歡白人男性
(新聞網站上很多類似的新聞,就不一一列舉)
二、假設: 由觀察歸納出可驗證的一般性的規則,我把假設推展到不僅僅只是台灣。
在現代的父權社會下在未開發-開發中-已開發國家的跨文化戀情中
存在著以下的現象:
(1)相較於已開發國家的女性和開發中國家的男性,
開發中國家的女性比較容易與已開發國家的男性發展關係
以此類推
相較於開發中國家(或是已開發)的女性和未開發國家的男性,
未開發國家的女性比較容易與開發中國家(或是已開發)的男性發展關係
(2)能與已開發國家的女性發展出關係的開發中國家男性通常都具有較高的社經地位。
三、實驗:
儘管我們也許可以設計出一個實驗,比如說在一個酒館裡,設計白人男性與台灣男性對台灣女性的吸引力。但是這樣的實驗在實際上有難度,而且樣本也未必能夠反應母體。
我們也可以選擇另外的方式,也就是自然實驗的方式(natural experiment)來驗證,換言之就是把已經發生的狀況來當做數據使用。
以這個課題來說,我們可以使用人口統計的資料。雖然關於戀情的資料無法由國家的人口資料中取得,但是婚姻資料卻通常為國家所記錄的(這裡我們假設戀情與婚姻是絕對正相關)。而事實上這也正是海苔熊在第一篇文章中所採取的做法,但是卻被盯得滿頭包。我認為是因為他並沒有做出讓大家覺得可以反映出觀察或是假說的虛無假設(null hypothesis)。
他的假設是:
Null hypothesi:在台灣,跨國婚姻並沒有比本國人婚姻多
Alternative hypothesis: 跨國婚姻比本國婚姻多
因此他得出了台灣女生並沒有比較喜歡洋人的結論。
這個驗證本身是毫無疑問的正確,問題在於這個實驗的假設並不貼和宅宅心中的觀察。
我對於這個問題,我想會用以下的方式來使用人口資料:
方法1
比較和外國人接觸的人中,男女異國戀情的比例
1.1
來台的外國男女中,和台灣人產生戀情的男性與女性比例是否相同。
1.2
出國留學的台灣男女中,和外國人產生戀情的男性與女性比例是否相同。
Null hypothesis: 來台的外國男女中,和台灣人產生戀情的男性與女性比例相同
Alternative hypothesis: 來台的外國男女中,和台灣人產生戀情的男性比例比女性高。
或是
Null hypothesis: 出國留學的台灣男女中,和外國人產生戀情的男性與女性比例相同
Alternative hypothesis: 來台的外國男女中,和外國人產生戀情的女性比例比男性高。
方法2
方法(1)的問題在於,實際上即便是以婚姻來說,因為婚姻登記國家可能不同,取得這樣子資料並不容易。如果跨文化的雙方都是在同一個國家的話,資料就相對容易取得了。如果我們把研究地點拉到移民國家,例如美國的話,那麼也許研究就會容易多了。那我們就把上面的null hypothesis改成:
Null hypothesis: 在美國的亞裔男女中,和白人產生戀情的男性與女性比例相同
Alternative hypothesis: 在美國的亞裔男女中,和白人產生戀情的女性比例比男性高。
此外,另外一個可以用來驗證這個議題的方法是,假設在異國戀情中,白人男性比較容易和亞裔女性交往,換言之,亞裔男性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跟成就來彌補,因此我們也可以考慮比較兩者的社經地位
Null hypothesis: 在美國的跨文化戀情中的男性社經地位沒有差別
Alternative hypothesis: 在美國的跨文化戀情中的亞裔男性社經地位高於白人男性
我想這樣的比較所得出的結果,應該會比原本海苔熊大所做的單純考慮台灣配偶中的外籍配偶比例來的有說服力。
事實上,如果我們相信這個現象是可以由台灣-歐美類推到未開發亞洲國家-台灣的話,那麼海苔熊所提到的台灣外籍配偶裡佔大多數的越南與大陸新娘,就已經證明了這個現象的存在。因為非常明顯地,台灣男性與越南女性的組合遠遠高過台灣女性與越南男性的組合。
另外,我認為海苔熊在第二篇文章中提出的問卷調查,雖然足以提供某些訊息,但是正如我之前說的,this is from the gut. 我想如果設計implicit cognition assay更能夠反映真實的隱藏的想法。
此外,媒體也可能在這樣的慨念形成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同時,創作也反映了人的思維,因此檢視在電影與浪漫愛情小說中的跨族群文化戀情男女主角的組成,也是一個非常有價值的研究方式。
僅管沒有真正的統計,但是所謂的好萊塢潛規則裡面,螢幕上白人女主角幾乎不可能與黑人男星或是亞裔男星談戀愛,相反地,白人男星卻常常與不同文化族裔的女星配對。
在典型的冒險故事橋段裡,白人男星孤身到不同文明的族群,"拯救"他們(並且通常都是胡搞瞎搞破壞傳統文化),然後跟族群裡的公主或是具有崇高身分的女性在一起。這樣的情節所在多有,例如阿凡達、風中奇緣,抑或是更為現代通俗的小子難纏2。不可否認地,這樣的情節有著複雜的神話傳說傳統。也許我們可以將這樣的橋段追朔至希臘神話裡的金色羊毛,而視為是求婚考驗神話的現代演繹;但是不可否認這樣的情節具有殖民遺風,同時也助長了美化了白人男性與非白人的配對。也許愛情本身是平等的,但是在劇情裡面的白人男性的救世主地位與被拯救族群的其他男性,卻很難說的上是站在平等地位。
總結而言,不管事實真相如何,台灣男性的糾結民族自信心與感情/性的挫敗感是存在的。而這個議題無論從社會生物學、演化心理學、社會學等不同層次去觀察都是一個有趣而且值得深究的議題。恐怕不該單單以"台灣男性,別太傷心"一筆帶過。
留言